老人朱玉銀
  天山網訊(通訊員馬美玲報道)參加過解放戰爭、親歷過抗美援朝;當兵時是部隊的好幹部、轉業後是基層的好領導;在崗時盡職盡責幾十載,離休後義務送報二十年。他的無私奉獻精神感染了很多人,他就是見證新疆兵團六十載變遷的兵團四師64團84歲高齡的離休老黨員、抗美援朝志願軍人朱玉銀。
  離休不離崗,義務送報二十年
  滿頭銀髮、笑容可掬、腰背挺直、腿腳利索,他就是64團各族職工群眾對朱玉銀老人的整體印象。每天早上一上班,一輛三輪車就會準時出現在64團郵局投遞室門前,騎車的就是朱玉銀。不一會,老人就來到該團文慧園社區,將報紙書信送到各族居民手中。
  1988年,朱玉銀同志從64團加工廠指導員的崗位上離休後,一刻也沒有停止工作。他離休不離崗,開始了義務為職工群眾送報刊信件的工作,這一送就是20多年。
  雖然已經84歲高齡,但朱玉銀老人身體硬朗,思維敏捷,使你很難看出他的實際年齡。“我在崗時就幫著送信件,特別是有掛號信呀什麼的,我就著急送去。”從十幾歲參軍開始,朱玉銀參加過解放戰爭、親歷過抗美援朝,後來又從部隊調到新疆兵團四師64團,幾十年的緊張工作使離休後猛然清閑的老人很不適應。他來到辦公室,主動要求繼續為大家送報紙信件。為了讓職工群眾更及時的接到信件,再後來,他乾脆直接從郵局領回原四連的郵件,直接送到居民家中。“不少、不壞、及時。”朱玉銀邊分揀報紙邊說。只要報紙一來,他就開始忙活了,儘量讓居民們第一時間看到報紙信件。誰也沒想到,這一送就是20年。現在,朱玉銀老人的“業務”已經擴展到該團政工辦、灌溉科、基建公司、電站以及三連等單位。當有人問他累不累時,他總是把右手搭在耳朵後面呵呵一笑,爽朗的說到:“不累,鍛煉身體了。”
  由於耳朵背,朱玉銀老人每次聽別人講話時,都會就習慣性的把右手搭在耳朵後面。也正是因為這一點,老伴李玉芳沒少嘮叨他。“年齡大了,耳朵又不好,跑不動了,勸他不要送了,根本不聽。”嘴上雖然不停的這麼埋怨,但老伴李玉芳還是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早做好早飯,讓朱玉銀老人按時“上班”。2013年底,老伴李玉芳不慎將腿摔傷不能自理,老人每天都要和女兒一起照顧老伴的生活起居,忙得不可開交,就是這樣也沒耽誤一天送報刊信件。
  “父親病多得很,頸椎、腦動脈硬化,小腦萎縮、腦供血不足導致聽力下降。見他天天風裡來雨里去的我們真是心疼也不放心∩是這麼多年了,見他做這件事這麼高興,我們也習慣了,都支持他。”小兒子朱慶江一邊幫老人整理報紙一邊說。
  2014年春節期間伊犁地區遭遇多年不遇的大雪,這也沒能阻止朱玉銀老人送郵件的腳步。為了將居民王新光家的一封掛號信及時送到他家,朱玉銀老人頂風冒雪往他家跑了好幾趟都沒有人,後來通過打聽才知道他們回父母親家過年了。朱玉銀老人硬是托人將信件帶到王新光手中心裡這才踏實了下來。“通過這些年送報紙,我也學到了很多知識。”朱玉銀樂呵呵地說道。朱玉銀老人自己訂閱《參考消息》幾十年,養成了一個好習慣,他總是將看過的報紙送給其他人看從不保留,另外,他還將有些單位看過的報紙要來送給一些訂不起報紙的居民看,樂此不疲。
  二十年來,無論是風霜雨雪,還是酷暑寒冬,共產黨員朱玉銀硃玉銀騎著三輪車,每天往返於郵局和居民家中,總能第一時間把書信、報紙送到居民手中,沒有丟過一張報紙、一本雜誌,沒有誤過一封信、一個包裹。碰上生病了,他就讓老伴替他,並囑咐她一定要按時把東西送到居民手中。他被大家親切的稱為“不穿制服的郵遞員”。
  幫助眾鄉親,民族團結一家親
  作為一名黨員乾鉑在64團這個多民族的大團場,朱玉銀深深懂得民族團結的重要性,時刻把民族團結放在心上付之行動。文慧園社區是一個由漢、回、維吾爾、哈薩克等多個民族組成的單位,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,朱玉銀全心全意關心支持和幫助父老鄉親,在單位傳為佳話。
  “老指導員人好得很,我們鄰居幾十年了,像一家人一樣。”這是朱玉銀老人的維吾爾族鄰居得力夏提常說的一句話。今年58歲的得力夏提是老人看著長大的。幾十年來,兩家人相互尊重民族習慣,互幫互助親如一家。
  “我有打井的手藝,農閑時打井掙錢。經常需要買材料,有時候沒有結上賬手上沒錢,我就到朱叔叔家的商店去欠賬拿材料。”得力夏提不好意思的說:“我現在還有去年的3000多塊錢沒有還上呢。”像得力夏提這樣在朱玉銀家商店賒欠的各族職工群眾每年有上百人,大多數都是從開春開始在商店拿東西,到年底產品款兌現才一次性付清。十幾年來,在他家商店經過的流水賒賬款近百萬元。
  朱玉銀老人的三輪車常年裝有一個塑料袋,裡面是老人從各單位收羅來的各類報紙和自己製作的剪報、手抄報。多年來,朱玉銀老人養成了看報剪報的好習慣,他經常把黨的政策、調資增資等和職工群眾息息相關的報紙念給別人聽,還將主要的消息做成剪報,不厭其煩的宣傳給各民族鄰裡鄉親,成了團場的一名義務宣傳員。
  翻開朱玉銀老人的剪報,內容豐富、條理清晰。撫恤金、喪葬費咋分割等法律案例;黨的十八大等國家大事;兵團調增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、各級黨組織慰問老黨員的相關信息…… “好多國家大事都是老朱師傅告訴我們的,他是我們的業餘新聞播報員。”說起朱玉銀,文慧園社區回族居民馬燕激動不已。“今年調工資的事,還是朱師傅告訴我們的。你看,他給我們抄的增加工資說明。”馬燕拿出一張煙盒和一摞剪報,煙盒背面整整齊齊的寫著“普調、特調”等關於今年調資的十幾條說明,剪報也是關於增資的相關消息,一目瞭然。
  部隊到基層,見證兵團大變遷
  “作為一名黨員乾鉑自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那一天起,我就時刻以黨章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。”朱玉銀這樣說。
  1949年從山東老家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朱玉銀由於表現突出,一年時間就從通訊員升為班長。1950年,他參加了抗美援朝當了一名炮兵,抗美援朝結束以後,朱玉銀又從在部隊當上了排長,並且因為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。1957年,部隊派他參加了錦州炮兵學校參加學習,成了一名炮兵專業的中專生,畢業後在部隊任指導員。1962年,新疆發生了震驚中外的“伊塔事件”, 國家抽調大批幹部、軍人、群眾到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,實行代耕、代管、代牧,兵團還沿邊境線設置團場,實行屯墾戍邊,協助邊防軍共同管理邊境。朱玉銀相應國家號召,毅然放棄專業報名被抽調四師64團,擔任該團5連民兵連指導員。
  “剛來的時候,64團有啥到處是蘆葦湖,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。我們那時候吃的住的穿的,你們年輕人都想不到。”說起建團初期,朱玉銀感慨不已。“再看看現在,變化太大了,下雨了路上多乾凈鞋子一點都不臟。”
  剛到5連的朱玉銀一家住的是地窩子,在地上鋪些乾草,上面放條床單就算床了。條件雖然艱苦,但朱玉銀放下槍桿子拿起坎土曼,建設邊疆的信念一點也沒有被消弱。是呀,無論在部隊還是在地方,朱玉銀時時處處用軍人的標準嚴格衡量、約束自己的言行,不斷加強黨性修養,履行黨員義務,遵守黨的紀律,執行黨的決定,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要求鞭策自己,積極完成黨的各項任務。由於朱玉銀有文化工作又踏實,總是被調到最需要的地方。5連、園林連、11連、加工廠等單位都是朱玉銀工作過的地方。後來在加工廠退休的朱玉銀離休不離崗,開始了他義務送報工作,默默的為兵團建設發揮餘熱。
  “那時候我們不為錢,就是想加油乾,早點把團場建設得更好。”談起年輕時為團場建設出的力,朱玉銀老人眼裡閃爍著自豪的光彩。“我們付出了,不後悔。現在的生活多好,我的工資每月5000多花不完。孩子們生活也很好,大兒子在山東老家,每月工資比我還高。”
  “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,啥負擔沒有,就想著只要能動彈,就為大家送送信,做些能做的事吧。”說這話的朱玉銀老人開心的笑了。
  “都說像雷鋒同志學習,朱師傅就做到了。幾十年如一日無償奉獻。”採訪中,霍城縣64團郵政支局局長方強對筆者說,“我常常被老人感動,風雨無阻,我們誰能做得到他在用生命為祖國奉獻。”是呀,作為一名老兵,朱玉銀把黨的溫暖通過自己的愛心傳輸給各族父老鄉親,讓“黨員”這一光榮稱號在自己身上閃耀發光。
  “我是一名老兵,我已經沒有力氣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,我只能傾我所有,盡我所能,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新長征路上永葆黨員本色,只要身體允許,我會一直堅持下去,永不掉隊!” 這是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、親歷了兵團的巨變、無怨無悔在兵團工作50餘載的朱玉銀老人常說的一句話。  (原標題:見證兵團六十載變遷 義務送報二十年無悔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nqqpmktcax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